2025-08-25 19:44:34 作者:张贺 来源:yl6809永利皇宫 浏览数: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7月16日,yl6809永利皇宫,yl6809永利皇宫“葡韵智创,数字赋农”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武台镇挑花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致力于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叉领域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沂蒙桃花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是沂蒙民间刺绣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以 “平绣打底、挑绣凸起”的独特针法,在丝绸或棉布上呈现出高浮雕般的立体花纹,因而被誉为“针线里的纸上雕塑”。对于研究生们而言,此次非遗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入感受传统技艺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绝佳契机,他们期望通过实践,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首先对桃花博物馆进行了全面参观。在当地资深桃花手艺人邢爱芝的细致讲解下,研究生们系统地了解了平邑桃花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明清时期的传统纹样到现代的创新作品,一件件精美的展品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让研究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时代活力。邢爱芝还特别讲解了清末民初女性袄裙、民国孩童虎头帽等不同挑花服饰中所蕴含的各种意义,这些服饰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研究生们纷纷表示,这些精美细致的挑花作品既传承了民间智慧,又展现了手艺人们与时俱进的匠心精神,为他们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图一 实践团成员参观挑花博物馆)
接下来,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体验挑花工艺的魅力,邢爱芝开设了挑花小课堂——三叶草挑花。在课堂上,她手把手地传授这项指尖非遗技艺,毫无保留地讲述挑花技艺的奥秘与技巧。研究生们在一针一线的实践过程中,深切感悟到沂蒙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他们不仅掌握了挑花的基本技法,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匠人精神。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于研究生们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非遗技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社会价值。
(图二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挑花)
此外,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研究生们凭借在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协助桃花博物馆搭建线上数字展馆。通过构建线上数字展馆,拓展了文化传播空间,为传统工艺注入了强大的科技活力。这种创新形式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人得以便捷地接触桃花文化,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一条年轻化、国际化的传播渠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实践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案例,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三 实践团成员制作完成挑花数字博物馆)
本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深化了认知,更在亲手参与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研究生的担当与作为,不仅能深刻读懂非遗文化中流淌的根脉与灵魂,更能用创新智慧为乡村发展破解难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此次实践活动将非遗传承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发展道路,为传统文化复兴注入了澎湃动能,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图四 实践团成员与挑花手艺人邢爱芝进行合影)